由中國核網主辦的“2023年度中國核領域十大進展”評選活動自上線以來,吸引了核能領域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大力支持。本次活動邀請了領域專家與資深行業記者等共同組成評審委員會,根據公眾投票和評委會打分加權成績,最終結果已重磅出爐!
這些成績體現了核領域的蓬勃發展,核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為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標志著國家在核領域的科技實力不斷增強,展示了以科技創新驅動推動核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和信心。
讓我們通過最終揭曉的榜單,一起回顧過去一年的這些成績!
NO.1
國務院核準10臺核電機組
核電迎來新一輪加速發展
NO.2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商運投產!
12月6日,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完成168小時連續運行考驗,正式投入商業運行。這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標志性成果,也是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標志著我國在高溫氣冷堆核電技術領域實現了全球領先,對推動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能源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NO.3
國產高端醫療裝備新突破
腫瘤精準放療利器“麒麟刀”全線上市
8月23日,鳳麟核中科超精自主研發的“麒麟刀“醫用直線加速器KylinRay-MELAC獲批國家藥監局頒發的醫療器械注冊證。此次產品上市標志著鳳麟核”麒麟刀”腫瘤精準放射治療系統五大系列產品全線上市,打破了高端放療技術”卡脖子"局面,實現了民族自主高端放療品牌新的突破。
NO.4
我國成功研制國際首款核輻射探測芯片
NO.5
在建核電機組居全球第一
2035年核能發電量占比將達到10%
1月11日,我國商運核電機組54臺,在建核電機組23臺,在建核電機組數量居全球第一。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國核電裝機規模將進一步加快增長,發電量將大幅增加;到2035年,核能發電量在我國電力結構中的占比將達到10%左右。這意味著,我國核電產業或將進入高質量發展期。
NO.6
我國首臺質子位移損傷效應模擬試驗專用裝置一60MeV質子加速器建成出束
8月9日,我國自主研發的質子位移損傷效應模擬試驗裝置(PREF)--60MeV(兆電子伏) 質子加速器建成出束,首次成功儲存、加速、慢引出質子到實驗終端。該裝置基于重大基礎前沿研究需求研發,將填補我國空間輻射效應試驗能力缺項,成為承載我國空間科學、空間技術和國產宇航元器件發展的重要試驗平臺。
NO.7
我國首個跨地級市核能供熱工程在山東投運
11月25日,我國首個跨地級市核能供熱工程——國家電投“暖核一號”三期核能供熱項目正式投運,海陽核電在給煙臺海陽市供暖的同時,供暖區域到達威海乳山市,實現了零碳熱源的跨區域互通共享,將核能零碳供熱的海陽方案有效復制到乳山,開啟核能“雙城”供熱新紀元。實現了核能零碳供熱的創新式跨越式發展,對保障和改善民生、助力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建設、統籌推動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NO.8
我國放射性廢物管理領域首個ISO國際標準正式發布
11月30日,由中輻院主導編制的國際標準ISO 24390:2023《核設施產生極低水平放射性廢物放射性表征方法學》正式發布,該標準是由我國在放射性廢物管理領域編制發布的首個ISO國際標準,是中輻院高質量發展和創建”國際一流”院所的又一重要成果,標志著我國在放射性廢物治理領域的國際標準化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NO.9
中國聯合球形托卡馬克2號(SUNIST-2)建成并首次放電
7月16日,清華大學新概念磁約束核聚變探索裝置——中國聯合球形托卡馬克2號(SUNIST-2)建成并首次放電。SUNIST-2將主要用于探索磁重聯高效加熱等離子體的新物理和新技術,開發新的等離子體控制手段以形成水滴、雙環和負三角等位形,評估磁場達到1特斯拉量級時球形托卡馬克的等離子體性能。這些研究將為清華大學自主創新的磁約束聚變能開發路線提供有力的支持。
NO.10
我國首次獲得公斤級鉬同位素
改變長期完全依賴進口局面
10月25日,中核集團核理化院/公司通過自主研發首次獲得公斤級豐度99%鉬-100同位素,這是我國首次實現鉬同位素關鍵材料自主化供應的重大突破,改變了長期以來鉬同位素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標志著我國在高豐度穩定同位素研究領域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上極少數可以批量獲得鉬同位素的國家,填補國內該技術領域空白,為保障人民健康、推動科技進步、提升核電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來源:中國核網